来源:山西民泽智律师事务所 作者:山西民泽智律师事务所 时间:2013-11-1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
[导读]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将发表公报。而随着会议接近尾声,舆论渐渐聚焦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新程的总纲领”。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这也被视作习李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的本次大会,将如何绘就改革总路线图,各界抱以期待。
全会今日闭幕 “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12日闭幕。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将发表公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新网记者谈道,这种新闻式的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报旨在向全党、全社会通报本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尤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对整个会议的全面介绍。
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风暴中,多名省部级官员落马,其中包括三位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即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以及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和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两位中央候补委员。分析认为,上述官员应该无缘本次全会,至于此次全会公报是否会涉及其委员资格的变动情况,值得观察。
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前于10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并提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汪玉凯说,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或将开启中国改革“2.0时代”,那么这个《决定》就将是对“2.0时代”的总部署。
谈及会议公报与《决定》的关系,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谢春涛教授告诉中新网记者,公报是关于全会情况的全面介绍。会议成果不仅仅是《决定》,当然《决定》是会议最主要成果。
如何回应关切 “纲领性文件”备受瞩目
随着会议接近尾声,舆论渐渐聚焦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新程的总纲领”。
有外媒直接指出,“全球视线聚焦东方,急欲一睹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改革方案真容。”观察中国社会,改革方案将如何回应民意关切,也成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各界之所以如此关注三中全会,反映出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是深得大家认同的。”谢春涛说,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在他们看来,改革不光对国家利好,对个人更有切身利益。正因如此,中国民众才如是期许此轮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惠及人民。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有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改革诉求集中聚焦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硬骨头”。
在汪玉凯看来,即将面世的《决定》,虽是纲领性的改革方案,但对民众的改革期待料将予以回应。他说,“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社会关切的‘硬骨头’,改革方案应会给出具体、新颖、清晰的路径,不会太过于笼统和模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分析称,这份关乎中国改革命运的顶层设计,将会强调整体性、协同性与全面性。
“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这次会议将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竹立家说。
“除经济改革之外,解决腐败的政治改革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体制改革等也迫在眉睫。”张希贤也谈到,当下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与升级,其中,发展是主线,反腐败的政治改革是保证,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建设等则是基础。
改革将进落实周期:破利益格局 阻力伴全程
利益格局要调整,体制机制要创新,各方诉求需平衡,发展方式待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改革的“攻坚战”其实才刚刚开启。
按照惯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将在全国掀起,中央和各地也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会议精神。在受访专家看来,这种学习贯彻本身也是再度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过程。
“改革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协同,总体改革方案公布后,全社会要对这一方案再度达成共识,要让各方都能认知、认可这个方案,将改革决心化作社会行动。”汪玉凯说。
竹立家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制度推动,也需要制度联动,在总体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将围绕这一改革路径出台具体配套改革措施,此后,中国全面改革的格局才能展开。
“总体改革方案公布之后,中国的改革就进入‘落实周期’,而这个阶段才是改革的关键。”在竹立家看来,改革的推进要看落实的效果,改革的意义要看落实的质量,改革的难度则要看落实的阻力。
竹立家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日趋固化的利益藩篱,“触动利益之难”不仅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还更多地体现在改革部署的落实过程之中。
分析称,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然而,有了“药方”,改革战才刚刚开打,战役的前方,则是一条充满险阻挑战的荆棘之路,这需要执政层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联动。(完)
(原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中国新闻网)
改革用什么改变了中国?
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活跃,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国改革的不变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市场化改革再扬风帆。
市场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来路,才知道中国的改革已走出多远。
35年改革历程,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快速满足千姿百态的需求,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
改革从市场起步,中国需要市场经济。
35年前,改革起步,国门打开,“市场经济”第一次进入我们党的视野。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取向轮廓逐渐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写上社会主义旗帜,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我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年前,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市场的作用,增强了我们锐意推进改革的自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坚定步伐。
35年来,市场化改革披荆斩棘,一路开枝散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彻底改写中华民族的命运,成为活力之源、变化之源、发展之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基因组合,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
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但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看不见的手”要充分施展——
经历了多年争论,人们终于明白,任何计划与行政干预,都不可能比市场这台“超级计算机”更高明。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所谓银行“钱荒”,没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适度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让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面对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是急于输血,而是放宽准入门槛、降低创业台阶,使民营银行好梦成真,“零成本”注册遍地开花。
“看得见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场一旦失灵,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让千家万户头疼。今年,“奶粉进药店”,最严监管重塑国产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罚款6.7亿”,最大反垄断罚单逼出奶粉降价潮。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随意而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担当,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当好“守夜人”。
用好“两只手”,呼唤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开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人们的追求。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种种不公平社会现象,并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消除不完善因素,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避免“权难制衡,利难共享,人难出头”。
要促进权利公平。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别让一纸户口簿挡住农村人口的平等养老和医疗、挡住农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挡住农民工的平等劳动和报酬。
要促进机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
要促进规则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很多人宁信“潜规则”、不信“显规则”,“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红包难放心、不走关系总担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须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同时,“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
今年,一项项促公平、惠民生的举措接连亮相: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前三季新开工保障房620万套,600万户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负,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金融和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时间紧迫,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有短短7年:任务繁重,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需攻坚克难。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改革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前行:
国务院多个机构调整撤并、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门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市场化改革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目前,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化改革面临新挑战。破解前进中的旧痼新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亟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冲破利益固化藩篱,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驶入更辽阔的海域。
人们对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寄予热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户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题,促进新型城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改革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市场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强公共服务……
改革无止境,方向不动摇。
十八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市场化改革站上新起点。沿着这个方向挺进,我们坚定不移,壮志满怀。
(人民日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当代“第三次重大改革”
本报华盛顿11月8日电(记者余晓葵)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天发表评论称,亚洲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失去了推进公共政策的能力,但中国能够谨慎而系统性地规划一系列改革,这可能使中国在未来十年得到更快速发展。这篇由曾专访过温家宝的美国知名媒体人法里德·扎卡里亚署名的评论称,依据个人访问中国并会晤中国领导人的经历,现在的中国领导人比过去20多年来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放松。中国在继续寻找世界各国的成功理念与做法。扎卡里亚指出,本周末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改革。中国领导人承诺推进史无前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改革,这不意味着中国将推进“西方的民主”,但可能包括行政管理上的变化,可使中国的政府机构更加高效。